近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走访了全国不少中学,和中学校长、教师及学生进行了比较坦诚深入的交流。面对当前基础教育现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压力山大。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机关还是中学,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似乎都在“温水煮青蛙”般地慢慢滑入一个“陷阱”而无法自拔。我问这个“陷阱”指的是什么,所有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考试。
并非是中学校长忘了自己的教育使命和责任——许多中学校长堪称当代第一流的教育家,但在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这么做。许多人不无痛苦地对我说,他们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脚踏两只船”。中学校长很不客气地批评招生办的老师:你们明明知道什么对学生好,什么对学生不好,为什么在招录的时候却不看这些东西?如果大学录取时所看重的东西和我们平时教给学生的东西不一致的话,我们只能适应你们的要求。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家长和学生也会要求我们这么做。
面对这样的批评甚至指责,我无言以对,更无颜以对。
我常常想,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呢?
教育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层次和境界。有时候,当我们鄙夷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时,往往会说:“那个人没有受过教育。”另一方面,从社会来说,教育可以使每一个个体认识到集体契约的必要性,减少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增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弱化社会中的戾气和不平,使人们避免陷入相互敌视和你死我活的丛林世界,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好一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变得更加文明、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其他国家和民族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你的走向和行为,从而可以增强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有人会说,你所说的是家庭教育的责任,不应当由学校来承担。对此我不敢苟同。这实际上是前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教育和人当成工具的陈词滥调。教育是统一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其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怎么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呢?失去了做人的准则,即使学到了再多的知识和技能,又有什么用呢?很可能还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更何况,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背景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父母和家庭那里继承这些原则和习惯,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加以弥补。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从平凡的日子中领悟生命的快乐和意义,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行为的含义和后果,明确自己未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当通过怎样的努力去合法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不能让十二年——或更长——的教育过程变成一个一个考试的准备过程,学习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跨越这一道道艰难的考试的坎。教育一旦变成了考试,竞争就会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每一个学生都在想法设法在竞争中胜出,那些大量的无法胜出的学生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的希望甚至绝望——因为胜出的永远是少数人——但他(她)们才是这个社会“沉默的大多数”。这个从小就开始的残酷过程会使学生更相信个人能力和“胜者为王”原则,导致他们既不懂得也不相信合作。但显然,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来说,教育都应当使人们更懂得合作的价值,而不是竞争的价值。
考试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检验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如果没有掌握,就需要使之掌握;二是为了选拔。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那些和优质教育资源匹配度最高的学生选拔出来,让他(她)们接受相对更好的教育,使之更具有竞争力。考试只能为教育而服务,教育的目的从来就不是考试。如果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极为充裕,理论上可以取消考试——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就取消了入学考试。但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富足,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教育。经过3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当我们在拼命奔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完成某项工作。我们需要问的是: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需要实现怎样的目标?(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秦春华)